“大洋一号”船(图源:中国海洋报)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被称为大洋科考“功勋船”的“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52航次科考任务,正在返航途中。多年来,“大洋一号”船载着几代科考队员奋战在深海大洋调查一线,为探索深海大洋科学奥秘贡献着力量。
老船焕发新活力
在“大洋一号”船前甲板,有一个刻着俄文和阿拉伯数字“1984”的铜铃铛;在机舱里,还能看到一些俄文操作指示。这些细节显示着“大洋一号”的前身——1984年在乌克兰某船厂建成的“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
为满足中国深海科学探索需要,1994年7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现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抓住机遇,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将船购至中国。经初步改装后,将该船命名为“大洋一号”,该船全长104.5米、宽16米,船底到桅杆高33米,5600吨级。
1998年,“大洋一号”船交由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管理(现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从此,该船便成为中国大洋科考的主力调查船。
为适应多学科海洋调查和满足新技术装备发展要求。2002年,“大洋一号”船在上海中华船厂进行重大技术改造。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后,“大洋一号”船除机舱外,从驾驶台到生活区几乎全部更新。
近年来,随着“向阳红01”“向阳红03”等船陆续下水并投入使用,动力定位系统已经成为先进科考船的“标配”。但当时的中国海洋调查船没有这一能力。此次改造,“大洋一号”船首次安装了动力定位系统,大洋综合考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在“大洋一号”船第4层甲板和第5层甲板,设有深拖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大洋一号”船实验室格局也是此次改造设计的。考虑到船舶常年在海上作业,这里是全船相对平稳的地方,所以将实验室都集中在这两层甲板。
2016年12月,针对船舶主推进动力系统设备和电力系统老化、故障频发等问题,“大洋一号”船再次进坞大修。该船主机原是德国制造,此次改造换上了中国自主生产的主机。改造后,船舶的整体性能得到大幅提升,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船舶自身安全性能及环保水平有效增强,可再延用10年~15年,继续保持国内一流调查船水平,有效保障大洋科考任务执行。
移动的“海上科学城”
如今的“大洋一号”船已打造成为中国远洋海洋科研平台,具备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水声等多学科的研究保障条件,可承担海底地形、重力和磁力、地质和构造、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以及深海技术装备等方面的调查和试验工作,俨然是一座移动的海上科学城。
中国大洋科考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负责设计科学合理的作业流程。在中国大洋52航次第五航段作业期间,航段首席科学家、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邓显明在每次作业前都会签发作业通知单,并下发到作业区、驾驶台、绞车间和设备负责人等,首席科学家助理24小时值班,负责组织实施现场作业。
作为一艘专业的科考船,服务科考是“大洋一号”船的宗旨。为此,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专门负责船载调查设备的技术管理工作。
第五航段期间,科考队员密切合作,在短短不到半个月的作业时间里,完成了多个站位的电视抓斗、重力柱作业等,获得了大量岩石、沉积物、生物样品。其中,科考队员2次抓获了珍贵的硫化物样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洋科考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装备协同作业。除了重力柱、拖网、电视抓斗等常规科考装备,在2018年的综合海试中,“大洋一号”船同时搭载“海龙Ⅲ”“海龙11000”和“潜龙三号”等潜水器,“三龙”集体亮相成为此次海试的一大亮点。
“大洋一号”船也是国际海洋合作的重要平台。按照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国际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合同要求,“大洋一号”船多次为培训发展中国家科研人员提供支撑。在大洋52航次第四、五航段期间,来自肯尼亚、尼日利亚、阿根廷、智利等国的科研人员登船参与科考。
不断刷新大洋科考记录
从1995年开始,“大洋一号”执行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调查任务,航迹遍布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等。
2005年4月~2006年1月,“大洋一号”船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历经297天,完成中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环球科学考察航次任务,实现了几代海洋人“进军三大洋”的夙愿。
2009年~2011年,“大洋一号”船分别执行两次环球科考任务。其中,始于2010底的大洋22航次,“大洋一号”船总航程达11.88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两周多。该航次分为9个航段,历时441天,也是中国大洋科考历史上少有的长时间考察航次。
2018年来,新一批船员登上“大洋一号”,驾船驰骋深海大洋,圆满完成了中国大洋48航次和52航次任务。
“能在科考船工作,光荣和使命并存”。三副马金鑫说,“大洋作业时,驾驶员需要配合作业组操控船舶移动或定位,值班时需要全神贯注确保作业顺利进行,不能有丝毫懈怠”。
现任船长赵勇建曾驾驶过各类船舶,从中国大洋48航次起开始担任“大洋一号”船长。赵勇建表示,新一代“大洋一号”船员将聚焦大洋事业发展需求,继续发扬“自强、探索、奉献、和平”的大洋精神,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在宣传大洋科考成就方面,“大洋一号”船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南非、毛里求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牙买加……多年来,“大洋一号”船利用靠泊外港机会举办了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邀请当地各界人士登船参观,宣传大洋科考取得的新进展。
回望过去,“大洋一号”船的每个航次,都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业绩。展望未来,“大洋一号”船将继续沿着这个航迹,奋战在探索深海大洋奥秘一线。(中国海洋报记者 郭松峤)
责编:姚凌
赞
踩
路过